【摘要】 吳亦凡事件的曝光,從一定程度上再一次對娛樂圈敲響了警鐘。日前,國家網信辦深入開展飯圈亂象專項整治行動。截止今日,已處置4千多個違規
吳亦凡事件的曝光,從一定程度上再一次對娛樂圈敲響了警鐘。日前,國家網信辦深入開展飯圈亂象專項整治行動。截止今日,已處置4千多個違規賬號,累計清理負面有害信息15萬余條,處置違規賬號4000余個,關閉問題群組1300余個,解散不良線個,攔截下架涉嫌集資引流小程序39款。
對于此次行動,評論里觀點不一。大多數圍觀網友的態度非常一致,紛紛表示,目前的娛樂圈低齡化現象太過嚴重,毫無門檻可言,香港掛牌全篇記錄,采取手段加以限制是必要之舉。
資本的力量捧出一群唱歌跑調、拍戲只知道伸腿瞪眼的不明物體,靠著包裝出來的臉吸引低齡人群,潛移默化中改造粉絲的價值觀和人生觀,最終導致粉絲如同井底之蛙一般,在所謂“偶像”的世界中坐井觀天,當著數據工人,以為自己和偶像互為彼此的一切,殊不知自己自始至終都是被資本收割的韭菜,從一開始喜歡的就只是泡影。
乍一看,大家可能覺得這些評論都是大眾的肺腑之言。的確,現如今的營銷號眾多,太多賬號肆意造謠引戰,使得網絡世界烏煙瘴氣。
而實際上,如果有心人點進這些要求關閉營銷號的人的微博主頁,就會驚訝地發現,發布這些評論的人,全是目前數據排在前幾位的幾個固定流量的粉絲。
這樣一來,他們的評論就變得非常微妙了。換句更直白的話來說,飯圈的長期洗腦,已經讓這些粉絲意識不到,網絡世界的混亂不堪,很大原因上來源于所謂飯圈的撕逼混戰,他們只會把錯完全歸咎于別人身上。
他們考慮不到,他們喜歡多年的偶像,恰巧在花錢利用這些營銷號打壓同行抬高自己,而這也是營銷號最大的收益來源之一。
而這種甩鍋行為,碰巧也是這幾年的飯圈文化教給他們的,不管出了什么事,我的哥哥/姐姐一定是無辜的,都是被別人害的。
對應到他們自己身上,不管出了什么事,我們都是無辜的,一切都是營銷號害的。
我們的偶像出軌,抄襲,沒實力,德不配位,謀財上位,但他/她是個好男孩/女孩。
飯圈,之所以稱為“圈”,就如同中世紀的宗教信仰一樣,這本身就是一場圈禁、洗腦出一群井底之蛙的陰謀。
先是刻意塑造出一個無所不能的神,引誘普通百姓,“他是獨一無二的,他是與眾不同的。”
沒什么見識的人一腳踩進陷阱里,經過一年又一年的洗腦,最終真的相信了自己的神“獨一無二”的說辭,以至于忘掉了外頭還有更廣闊的世界。
而等到某一天,他們突然發現原來井外還有更多和自己的“神”地位一模一樣的“神”,他們就會把其他的信徒當成異教徒,你不肯和我的信仰一致,那么哪怕你路過時鞋底帶了點灰塵,你也應該被趕盡殺絕。
終于到了那一天,他們發現還有更多的人,他們根本不信仰任何宗教,甚至一語道破了“神”的本質在于包裝,于是這些信徒更憤怒了,這時的憤怒不僅僅在于自己的偶像被“玷污”了,更多的在于他們意識到自己出錢出力供出來的神,實際上只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類,他們潛意識中拒絕承認自己血本無收。
流量飯圈的建立,本身就是一場心理戰。它很好地利用了人的從眾心理與集體榮譽感,只要長期灌輸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思維模式,那么哪怕是爛泥,也能被忠實的信徒們鍍上金身奉為。
隨著偶像逐步低齡化,很明顯,資本已經發現中高年齡段人群雖然有穩定收入和高購買力,卻因更開闊的視野而難以被輕易圈養。通俗點說,他們不太好糊弄。
于是資本又把目光盯上了低年齡段人群。從初中到大學,這些學生更加單純,更利于組織,更不具有自身目的性,只要你隨便一吆喝,總能做到一呼百應。
于是這幾年,飯圈鬧出的各類新聞層出不窮。小到粉絲認為紫光閣是飯店,光明日報是光明乳業這類沒有常識的笑話,再到隨意某些粉絲往試卷上謄寫偶像演的網劇臺詞,甚至還有已成年的人民教師,把自己喜歡的流量明星推薦給學生,強行要求學生打榜,還發到網上。更有甚者因為網友一句不喜歡,隨即進行人肉搜索,或者將重病父母的救命錢偷去買偶像周邊。
而這些事件背后,總有成千上萬的粉絲叫囂:“雖然官方新聞已經實錘了,但是這些都是假的!我們是被冤枉的!都是營銷號引戰!”
年齡稍長的朋友們,一定都記得十幾年前劉德華粉絲事件。之所以如此肯定,是因為在當年,這一起粉絲無腦追星事件可以說是千古奇聞,沸沸揚揚鬧了好幾年。
而現如今,眾多的飯圈惡性事件,多到圍觀群眾已經失去了興趣。這就是所謂的飯圈帶給我們的“好處”,我們在一批又一批瞠目結舌的事件中大開眼界,最終逐漸麻木。
說到這里,還是由衷地希望這次的整治行動不再是無用功,不管粉絲如何洗白,如何“心疼哥哥”,娛樂圈依舊是一個高回報行業。那么它理應和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合法職業一樣,有最基本的職業規范和標準,而不是完全依賴粉絲的一句“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!”